教育培训 NEWS
你的位置:上海亚马逊网店美工 > 教育培训 > 全职美工 事业单位备考刷题-刑法2
全职美工 事业单位备考刷题-刑法2
发布日期:2024-07-04 18:23    点击次数:140
刑法2

1. 下列关于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的处罚原则的描述全职美工,错误的是(   )

A. 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B. 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 对于教唆犯,教唆未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D. 对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应当按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2. 甲扬言杀害乙全家,乙报案后公安人员即尾随追赶,在通向乙家的公路上,将携带凶器的甲截获。甲的行为属于(   )

A. 犯罪预备

B. 犯罪中止

C. 犯罪未遂

D. 不构成犯罪

3. 下列关于死刑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

B. 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C. 判决死刑立即执行的,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授权的部分高级人民法院核准

D. 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两年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

4. 甲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宣告缓刑,其缓刑考验期是(    )

A. 1年以上3年以下                                                    

B. 2年以上3年以下

C. 2年以上5年以下                                                    

D. 只能是2年

5. 刘某准备盗窃王某家的汽车,多次到王某家门外进行观察,打探王某家人的活动规律,一次刘某正在观望时因形迹可疑被王某发现而被告发,则刘某的行为属于(    )

A. 犯罪预备

B. 犯罪未遂

C. 犯罪中止

D. 不构成犯罪

6. 甲胁迫乙加入其盗窃汽车的犯罪团伙,后乙发现盗窃来钱快,反而积极主动参与犯罪活动,在一次盗窃汽车的望风中被抓获,在这次犯罪中,乙是(   )

A. 主犯                              

B. 从犯                     

C. 胁从犯                         

D. 教唆犯

7. 张某,黄某两人是大学同学,毕业后合租了一间公寓同住,黄某向张某借了一大笔钱,但过了约定还款日期后,仍未还钱,经屡次追债无果后,张某因此怀恨在心,一日,张某往饮水机里的水下毒,想毒死黄某,在黄某下班回家前,张某想起黄某大学时曾经帮助过自己,不忍心杀他,于是把下毒的饮用水倒掉了,张某的行为属于(    )

A. 犯罪预备

B. 犯罪既遂

C. 犯罪中止

D. 犯罪未遂

8. 李某为公司仓库保管员。某日,两歹徒为逼李某交出仓库钥匙而持刀追打李某,李某被打成重伤,无奈之中李某抢了路边正在停车的黄某的摩托车逃走。李某抢走摩托车的行为:

A. 应负刑事责任。李某抢走他人车辆,属于抢劫行为,侵犯他人利益

B. 应负刑事责任。李某抢走他人车辆,属于盗窃行为,侵犯他人利益

C. 不应负刑事责任。李某抢走摩托车属于正当防卫,保护了公司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D. 不应负刑事责任。李某抢走摩托车属于紧急避险,损害了他人合法权益但保全了更大的合法权益

9. 张某是某服装公司的法人代表,与担任出纳职务的妹夫合谋将100万元公司资金挪用到股市炒股,并将赢利的20万元平分。张某的行为构成:

A. 挪用公款罪                

B. 挪用资金罪

C. 职务侵占罪                

D. 贪污罪

10. 王某持匕首抢劫张某,在争斗中王某头部撞击墙角昏迷倒地,匕首掉在地上。张某见状,捡起匕首往王某心脏部位猛刺数下,导致王某死亡。对于张某用匕首刺死王某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B. 属于意外事件,不负刑事责任

C. 属于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

D. 属于故意杀人,应当负刑事责任

11. 甲开汽车到单位后,因疏忽忘记拔出车钥匙,被乙发现,乙发动甲的汽车刚要离开时,甲正好回来,将乙抓获。关于乙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构成抢夺罪未遂

B. 构成侵占罪未遂

C. 构成抢劫罪未遂

D. 构成盗窃罪未遂

12. 乙欠甲10万元,甲多次讨要未果,甲气愤之余,利用一个偶然的机会将乙五花大绑至家中地下室,逼迫乙还钱,乙为保全自已只能通过电话向家中亲人求救,要求还钱,请问甲的行为构成何罪(    )

A. 敲诈勒索罪

B. 非法拘禁罪

C. 绑架罪

D. 故意伤害罪

13.小吴在工作中认识了好朋友小穆,两人相交愉快,一天小穆亲切的将自己的“干妹妹”介绍给小吴当女朋友,并把“干妹妹”的QQ号提供给小吴,让小吴和“干妹妹”私聊培养感情。于是,小吴和“干妹妹”在网络中谈起恋爱,二人你来我往,甚是情浓。恋爱过程中,“干妹妹”经常以买化妆品需零用钱为由,零星向小吴索要钱款,小吴因深信小穆未予怀疑,陆续向“干妹妹”转款3万余元。一日 ,小吴向“干妹妹”发甜蜜信息未得到回复,无意间看见好朋友的手机正在旁边,而甜蜜信息赫然出现在小穆的手机上……小吴这才发现原来和自己恋爱多时的女朋友竟然是好朋友小穆,于是向公安机关报警。本案中小穆的行为(    )。

A.构成诈骗罪                  

B.构成盗窃罪

C.构成抢劫罪                  

D.不构成犯罪

14.章某携带一把匕首欲拦路抢劫,突然发现是自己的熟人王某,于是仓皇而逃。章某的行为属于(    )。

A.实行终了的犯罪未遂

B.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

C.未实行终了的犯罪未遂

D.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

15.乙在机场排队办登机牌,将行李车放在一边。乙排到柜台时距自己的行李车约有20米远。甲被乙的行李车绊了一下险些摔倒,便高声问这车行李是谁的。见无人应答,以为是他人遗忘,就将车推走,将乙的行李据为己有。则甲的行为构成下列何种犯罪(     )。

A.盗窃罪         

B.诈骗罪

C.侵占              

D.属于民事侵权行为,不构成犯罪

16.甲与乙有仇怨,一日两人在市场相遇,甲故意拦住乙,百般辱骂,乙挥舞拳头欲打甲,甲拿起旁边卖肉摊上的一把刀将乙杀死,甲的行为属于(    )。

A.正当防卫    

B.故意杀人    

C.紧急避险    

D.防卫过当

17.甲入户盗窃钱财后,在回家途中遇到乙,乙见甲形迹可疑,便紧拽着甲,不让其走,要求甲给他5000元钱,否则就报警全职美工,甲见无法脱身便一脚踢到乙,致其轻伤,甲乘机离去,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已构成转化型抢劫

B.甲踢伤乙构成故意伤害罪

C.乙构成敲诈勒索罪

D.甲踢伤乙属于过失,不构成犯罪

18.凌凌深夜在村子里过夜,准备撬开叶丽华家院子大门时,叶丽华家中的狗狂叫,凌凌被咬,仓皇而逃,凌凌的这种行为是(     )。

A.犯罪预备 

B.不够成犯罪      

C.犯罪未遂     

D.犯罪停止

19.甲与乙水库游泳,甲为炫耀游泳技术,将不善游泳的乙拉到深水区,乙忽然沉没,甲有点害怕,忙游上岸,乙溺水而亡。甲的行为(    )。

A.构成犯罪,甲应当为其先行行为负责

B.构成犯罪,甲夸大了自己的游泳技术

C.不构成犯罪,属于意外事件

D.不构成犯罪,乙自己没有拒绝来到深水区

20.沿海省份居住的小张因感情问题与邻村女友产生矛盾,准备了绳索、西瓜刀等物品伺机准备对女友不利。后因台风登陆,邻村居民被集中安置,小张无法得知女友所在位置,遂放弃。小张的行为属于(    )。

A.犯罪预备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犯罪既遂

21.贾某在胡某家当保姆,一日贾某窃取胡某家财物后,在明知该住宅里有人睡觉可能会被烧死的情况下,仍然放火烧房,结果大火导致胡某和三个孩子均被烧死,贾某放火致人死亡的行为属于(   )。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    

D.过于自信

22.下列关于刑罚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管制属于附加刑

B.死刑缓期执行不属于死刑

C.附加刑不可以附加主刑适用,只可以独立适用

D.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3.甲因超速驾驶将乙撞成重伤,为逃避法律责任,甲将乙偷偷扔在偏僻处,最终导致乙因未能得到及时救治流血过多而死亡。甲的行为构成(     )。

A.故意杀人罪         

B.故意伤害罪

C.过失致人死亡罪         

D.交通肇事罪

24.村民余某为还赌债,将自己不满14周岁的女儿卖给了人贩子。则余某的行为(    )。

A.构成绑架罪         

B.构成拐卖儿童罪

C.构成诈骗罪         

D.不构成犯罪

25.下列案例中,行为人的盗窃行为属于犯罪既遂的是(     )。

A.刘某进学校进行盗窃,学校保安巡逻时在财务室将准备盗窃的刘某当场抓获

B.林某入室盗窃,将所盗财物藏匿于该住宅某处便离开,欲过几天再来取走

C.赵某持起子、铁钳等工具撬ATM机欲盗取钱财,因不能撬开而未盗得钱财

D.李某使用技术手段盗取他人的网银密码信息,将他人钱财转入自己的账户

26.下列哪种情况适用“应当免除处罚”(    )。

A.预备犯

B.未遂犯

C.中止犯造成损害的    

D.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

27.胡某为了躲避持刀抢劫犯的追赶,将一个小朋友撞倒,致使其受轻伤,胡某的行为属于(    )。

A.正当防卫    

B.防卫过当    

C.意外事件    

D.紧急避险

28.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下列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抢夺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B.已满75周岁的人过失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9. (多选题)下列情形中,属于犯罪中止的是(    )。

A.甲对乙实施强奸,乙说自己的丈夫是警察,日后定将他捉拿归案,甲放弃。其实乙的丈夫并不是警察

B.甲意图谋杀乙,在乙回家的路上放了一包炸药,在乙经过时引爆。甲见乙倒地,以为乙已经死亡,遂清理现场。发现乙并没有死亡,只是被冲击力震晕。甲想算他命大,径直离开

C.甲正在撬保险柜时,外面正好有个小孩在玩玩具警车,甲以为是警车,马上离开

D.某甲与别人私通,欲毒死妻子。一日,把毒药放入汤中,后又想起妻子对自己的体贴照顾,就把汤倒入垃圾桶中

30.(多选)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区别(    )。

A.犯罪时空上不同

B.犯罪未果的原因不同

C.犯罪的结果不同

D.犯罪的行为不同

刑法2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刑罚处罚原则。

A项,根据《刑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刑法》中应当从轻、减轻处罚的情形包括:(1)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2)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3)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4)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5)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6)未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7)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8)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故A项表述正确,排除。

B项,根据《刑法》第二十八条对胁从犯的规定:“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故B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当选。

C项,根据《刑法》第二十九条第一款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故C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D项,根据《刑法》第二十六条第三款规定:“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即首要分子要对他所组织、领导的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全部罪行承担刑事责任。确立这一原则,是因为首要分子是犯罪集团中出谋划策,计划安排犯罪,指挥其他集团成员实施犯罪活动的人,因此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都在首要分子的主观犯罪故意之中,也都是在他的组织、领导、指挥之下实施的,理应对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承担刑事责任。故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犯罪概述。

A项,犯罪预备是指做实施犯罪前的准备工作;如预备犯罪工具、创造犯罪条件等。犯罪预备行为是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犯罪预备形态则是犯罪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留在预备阶段的停止形态。贾某已经做好实施犯罪前的准备工作,并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即公安人员的截获,而无法继续实施下去,刑法上判定为犯罪预备。当选。

B项,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甲停留在犯罪前的准备工作,并未自动放弃实施犯罪行为,不属于犯罪中止。排除。

C项,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犯罪全职美工,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仅发生在故意犯罪中。甲行为并未发生在故意犯罪中。不属于犯罪未遂。排除。

D项,不构成犯罪的说法明显错误。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死刑的适用。

AC项,根据《刑法》第四十八条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缓期执行的,可以由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或者核准。”故A项说法正确,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说法错误,与题意相符,当选。

B项,根据《刑法》第四十九条第一款:“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故B项说法正确,与题意不符,排除。

D项,根据《刑法》第五十条第一款:“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情节恶劣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执行死刑;对于故意犯罪未执行死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重新计算,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故D项说法正确,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缓刑考验期。根据《刑法》第七十三条规定:“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由此可见,法律规定的缓刑考验期有两种:一、被判拘役的缓刑考验期: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得少于两个月;二、被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本题中甲被判处两年的有期徒刑,缓刑考验期应为两年以上,五年以下。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A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刘某为盗窃汽车,观察、打探王某家人的活动规律,属于为实施犯罪做准备,但还没有开始实施犯罪,属于犯罪预备。故A项正确,当选。

B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题干中刘某的观察、打探行为是在为实施犯罪做准备,并没有着手实行犯罪。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C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全职美工,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刘某的行为是由于他人阻止不得继续犯罪,而非自动放弃犯罪或防止犯罪结果发生,不属于犯罪中止。故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D项,犯罪构成具有四个构成要件: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题干中刘某是犯罪主体;刘某主观上明知盗窃的危害性并希望偷窃成功并为此实施准备行为,犯罪主观方面属于直接故意;犯罪客体是王某的财产权;犯罪客观方面,刘某的犯意已经外化为为犯罪做准备的实际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刘某的行为满足犯罪的四个构成要件,构成犯罪,但由于犯罪预备还未造成实际危害结果,所以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故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6.【答案】B

【解析】C项,胁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胁从犯是我国刑法的独特体例。它有两个特征:一是在主观上行为人虽然明知自己实施的行为是共同犯罪行为,但从其内心而言,行为人本不愿意或不完全愿意参与共同犯罪,只是由于受到他人的暴力威胁才参加了共同犯罪。二是在客观上行为人虽然参与了共同犯罪的实施,但是其犯罪行为显得比较消极,缺乏积极主动精神。乙一开始虽是受到了胁迫,但后来积极主动参与犯罪,已经不属于胁从犯。而乙在盗窃中实施望风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刑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根据该法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根据该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在本题中,张某已经王饮水机里投了毒,即已经开始实施犯罪,但最后将下了毒的饮用水倒掉了属于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因此,张某的行为属于犯罪中止。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8.【答案】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刑法。

第二步,《刑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第三步,李某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为保护本人的健康权而损害了黄某的财产权,属于紧急避险,不应负刑事责任。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

A项:抢劫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

B项:盗窃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C项:正当防卫是指为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中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9.【答案】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刑法。

第二步,挪用资金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3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

第三步,张某挪用公司资金进行营利活动,符合该罪的构成要件。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A项: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张某并非国家工作人员,因此不符合该罪的构成要件。

C项: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张某并无非法占有公司资金的目的,因此不符合该罪的构成要件。

D项: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和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张某并非国家工作人员,因此不符合该罪犯罪主体的要求。

10.【答案】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刑法。

第二步,《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第三步,题目中犯罪人已经王某昏迷倒地,说明不法侵害已经停止而不是正在进行中,不满足正当防卫的时间要件,不构成正当防卫。张某仍猛刺王某心脏的行为具有杀死王某的故意,从而造成王某死亡的结果,应构成故意杀人罪。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

A项:张某猛刺王某心脏时,不法侵害行为已经结束,其行为不是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不构成正当防卫。

B项:意外事件是指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张某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死亡,仍然实施该行为,不属于意外事件,构成故意犯罪。

C项:防卫过当是指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张某猛刺王某心脏时,不法侵害行为已结束,不属于正当防卫行为,更不构成防卫过当。

11.【答案】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刑法。

第二步,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

第三步,乙是在甲不知情的情况下秘密窃取甲的汽车,在线设计师碰巧甲回来看到,没有窃取成功,构成盗窃罪未遂。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

A项: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乘人不备,公开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乙的行为不满足乘人不备,公开夺取,因此不构成抢夺罪。

B项: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的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该汽车不是交给乙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因此不构成侵占罪。

C项: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乙的行为不满足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抢走财物,因此不构成抢劫罪。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刑法分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分则》第二百三十八条,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根据《刑法》第238条的规定,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以非法拘禁罪定罪处罚。甲为了强迫乙还钱,采用非法的方式把乙绑在自家的地下室,故成立非法拘禁罪。故本题选B。

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要公私财物的行为。甲并不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进行要挟,而是为了让乙还钱而限制乙的人身自由,故不成立敲诈勒索罪。

绑架罪,是指勒索财物或者其他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绑架他人的行为。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行为。甲将乙绑在家中地下室,目的是逼迫乙还钱,并不是为了勒索乙而且也没有使用暴力,故不成立绑架罪。

D项,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伤害他人身体并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应受刑法处罚的犯罪行为。题干中的甲没有伤害乙的身体,故不成立故意伤害罪。ACD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13.【答案】A

全职美工

【解析】本题考查刑法。

A项正确、D项错误,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罪成立的客观要件是:(1)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2)欺诈行为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3)成立诈骗罪要求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之后处分财产。(4)欺诈行为使被害人处分财产后,行为人便获得财产,从而使被害人的财产受到损害。本案中,小穆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致使小吴基于错误的认识处分财产,小穆因此获利,小李的财产受到损害,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故小穆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B项错误,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本案中,小穆的行为不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所以不构成盗窃罪。

C项错误,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本案中,小穆的行为不符合抢劫罪的构成要件,所以不构成抢劫罪。故正确答案为A。

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刑法常识。

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行为。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

A项错误,实行终了的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着手实行犯罪并已完成构成犯罪所必要的全部行为,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犯罪未得逞。本题中章某仓皇而逃,未开始实行犯罪,故不属于实行终了的犯罪未遂。

B项正确,章某因抢劫对象是自己的熟人而放弃犯罪属于犯罪中止。同时,章某“欲”拦路抢劫,说明其没有着手实施犯罪,因此该行为属于犯罪的预备阶段。

C项错误,未实行终了的犯罪未遂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使构成犯罪既遂所必要的全部行为实行终了,犯罪未得逞。本题中章某仓皇而逃,未开始实行犯罪,故不属于未实行终了的犯罪未遂。

D项错误,章某因抢劫对象是自己的熟人而放弃犯罪属于犯罪中止。同时,章某“欲”拦路抢劫,说明其没有着手实施犯罪,因此该行为不属于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

故正确答案为B。

1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刑法。

A项正确,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甲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乙放置于旁边的行李占为己有,构成盗窃罪。

B项错误,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题目中不存在欺骗的行为。

C项错误,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题目中乙只是暂时去办理登机牌,并没有遗忘自己的行李,该行李并没有脱离乙的控制范围,不属于遗忘物,甲的行为不构成侵占罪。

D项错误,甲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故正确答案为A。

1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刑法。

A项错误,根据《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甲并不是为了其他合法利益,不具有正当性,因而并不属于正当防卫。

B项正确,根据《刑法》第十四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甲故意挑衅对方而后将其杀害,其行为属于故意杀人。

C项错误,根据《刑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同样的甲并不是为合法利益,而是个人报复,因而不属于紧急避险。

D项错误,根据《刑法》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甲的行为不构成正当防卫,所以更不可能是防卫过当。故正确答案为B。

1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罪名。

AB项错误,根据《刑法》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本案中,甲使用暴力并不是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是为了避免自己被敲诈勒索,不构成转化型抢劫犯。

C项正确,敲诈勒索,是指行为人对被害人实施威胁或要挟的办法,迫使其交付数额较大的财物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行为。敲诈勒索的行为人所实施的威胁和要挟,其内容可能涉及被害人诸方面的利益,包括合法与非法利益。本案中乙看到甲形迹可疑,以此为要挟,谋取非法利益,属于敲诈勒索。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本案中乙抓住甲不让其走并非对盗窃行为的正当防卫,因为乙并不知道甲盗窃了这一事实,而且甲的入室盗窃这一行为已经结束,并不是非法行为正在进行。

D项错误,甲踢伤乙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属于正当防卫。甲虽然犯了盗窃罪,但是其它合法权益同样需要保护。甲踢伤乙是故意伤害行为,但是由于有违法阻却的行为,并不能定故意伤害罪,而是不构成犯罪。故正确答案为C。

1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刑法。

《刑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本题中,凌凌准备撬开大门处于犯罪准备阶段,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止,属于犯罪预备。

故正确答案为A。

1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刑法。

A项正确,先行行为是指行为人实施了某种行为而使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处于危险状态,使行为人负有防止或者排除这种危险发生的义务。甲将乙拉到深水区的行为,使甲负有保护乙不被溺水的义务,但甲没有履行义务,放任乙溺水身亡,构成犯罪。

B项错误,甲夸大游泳技术并不影响犯罪成立与否,甲所负有的救助乙的义务来源于甲强拉乙进入深水区的行为,而非夸大技术的行为,因此本项表述错误。

C项错误,意外事件是指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本题中乙不善游泳,甲应当预见到乙深水区会有危险,因此不符合意外事件。

D项错误,刑法意义上的被害人过错需要具备以下条件:行为不当性,即被害人主观上处于故意或过失的心理,实施的一种显而易见的依社会常理即能做出否定性评价的行为,这种行为不符合社会一般伦理要求,超出社会共同认可的范围,必须受到社会的严厉否定评价而非一般否定评价。本题中甲宣称自己游泳技术高超,乙信以为真,没有拒绝,不属于显而易见的依社会常理即能做出否定性评价的行为,不影响甲的责任认定,甲依旧构成犯罪。

故正确答案为A。

20.【答案】A

【解析】A项正确,根据《刑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本题中,小张准备了绳索、西瓜刀等物品,属于准备工具阶段,由于无法得知女友所在位置被迫放弃,是意志以外的原因放弃犯罪,故小张属于犯罪预备。

B项错误,根据《刑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C项错误,根据《刑法》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D项错误,犯罪既遂是指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已经齐备了刑法分则对某一具体犯罪所规定的全部构成要件。故正确答案为A。

2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刑法。

A项错误、B项正确,根据《刑法》第十四条规定,故意犯罪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本题中,贾某明知住宅里有人睡觉可能会被烧死依然放火烧房,虽然没有希望、积极地追求,但他为了掩饰自己窃取财物的行为,也没有阻止、反对,而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所以放火致人死亡的行为属于间接故意。

C、D项错误,根据《刑法》第十五条规定,过失犯罪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本题中,贾某是放任结果的发生,不是疏忽大意的过失,也不是过于自信的过失。故正确答案为B。

2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刑法。

A项错误,根据《刑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主刑的种类如下:(一)管制;(二)拘役;(三)有期徒刑;(四)无期徒刑;(五)死刑。”所以,管制属于主刑,而非附加刑。

B项错误,根据《刑法》第四十八条第一款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可见,死刑缓期执行属于死刑。

C项错误,根据《刑法》第三十四条规定:“附加刑的种类如下:(一)罚金;(二)剥夺政治权利;(三)没收财产。附加刑也可以独立适用。”可见,附加刑既可以附加主刑适用,也可以独立适用。

D项正确,根据《刑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剥夺政治权利是剥夺下列权利:(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二)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三)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四)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所以,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故正确答案为D。

2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刑法常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规定:“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题干中甲的行为造成乙的死亡,构成故意杀人罪。故正确答案为A。

2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刑法。

A项错误,绑架罪是指以勒索财物或者其他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绑架他人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行为。余某没有绑架自己女儿,不构成绑架罪。

B项正确,拐卖儿童罪,是指用蒙骗、利诱或者其他方法使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的行为。其中,拐卖儿童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有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儿童的行为之一。只要实施了前述一种行为,即以拐卖儿童罪论处。余某将自己不满14周岁的女儿卖给别人换取钱财,已构成拐卖儿童罪。 

C项错误,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余某没有欺骗对方非法获取财物,不构成诈骗罪。

D项错误,余某的行为构成拐卖儿童罪,故该项说法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

2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刑法。

犯罪既遂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犯罪,且行为人的行为具备了某种犯罪的基本构成全部要件。

A项错误,刘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已经着手实施盗窃行为,在财务室被现场抓获,是因意志之外原因未得逞,为犯罪未遂。

B项错误,林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但将财物仍置于该住宅,未脱离房主的控制,不符合盗窃的全部要件,不够成犯罪既遂。

C项错误,赵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他人财物,因不能撬开ATM机而未能窃得财物,是基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为犯罪未遂。

D项正确,李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盗取网银密码的方式获得钱财,符合盗窃罪的全部要件,为犯罪既遂。故正确答案为D。

2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刑法。

A项错误,根据《刑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犯罪预备是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B项错误,根据《刑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犯罪未遂是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项错误,根据《刑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犯罪中止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因此,中止犯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而不是应当免除处罚。

D项正确,根据上述法条, 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故正确答案为D。

2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刑法。

A、B两项错误,根据《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的对象是不法侵害人,胡某的行为显然不属于正当防卫,也不会构成防卫过当。

C项错误,意外事件是指行为人的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或不能抗拒的原因引起的,不认为是犯罪的情形。胡某为了躲避持刀抢劫犯的追赶,将小朋友撞倒,能够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造成小朋友受伤害,但是为了躲避危险,不得已而采取,因此不属于意外事件。

D项正确,根据《刑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胡某将小朋友撞倒是为了躲避持刀抢劫犯的追赶,为了保护较大的社会利益,损害较小的合法利益的行为,因此属于紧急避险。故正确答案为D。

2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刑法。

A项错误,根据《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对法定的八种犯罪需负刑事责任;犯抢夺罪的,无需负刑事责任。

B项错误,根据《刑法》第十七条之一规定:“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已满75周岁的人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而非“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项错误,根据《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而非“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项正确,根据《刑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故正确答案为D。

29.【答案】ABD

【解析】《刑法》第24条第款规定,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犯罪中止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在犯罪预备阶段或者在实行行为还没有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放弃犯罪;二是在实行行为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A选项中甲在实行强奸终了之前主动放弃犯罪,是犯罪中止。

B项甲的行为属于自动放弃本可继续实施的犯罪行为,是犯罪中止。

C项甲以为警察来了,属于被迫停止犯罪,是犯罪未遂。

D项甲的行为属于自动放弃犯罪,是犯罪中止。故本题选ABD。

30.【答案】AB

【解析】考点:《刑法》第23条第一款规定,“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第24条第一款,“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动放弃犯罪行为,从而避免了犯罪结果的发生;另一种是虽然已经实施完了某种犯罪行为,但在犯罪结果发生之前,主动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故正确答案为AB。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联系方式:451255985@qq.com,进行删除。